经济困难的一年:政策给了方向,生机在民生
2023年,似乎又应了那句话:将是中国经济急待复苏的一年。而网友们的回答总是那么幽默,都说2023年也许是未来最好的一年。
(相关资料图)
当然,我们还是要相信今年比去年好,未来更好。
政策的信号是积极的,出台了《意见》,明确了民营经济也可以“发展壮大”,这是过去十年所没有的提法,两个不动摇中,定义的是公有经济要发展,而对非公经济的表述是“鼓励、支持与引导。”
既然是“发展壮大”,民营似乎可以从“鸟笼经济“中飞出来了,与国企一起翱翔;当然,有一个前提,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之下,各地将派书记进入大型民企,帮助民企“发展壮大”。
对老百姓来说,也许关注的不是“发展壮大”,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生活的小确幸。这与经济的复苏不冲突,而且完全一致,当下经济能不能复苏,生机就在民生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因为,中国经济当下最根本的问题是需求不足,需求不足说到底是中低消费群体太庞大,是收入不足。很多学者把中国经济的困境解读为中收陷阱,怕是不成立。一个中等收入群体不到十分之一的国度,用GDP的人均收入去定义中国人的富有,是有疑问的。去年银行的个人存款在飞快地增加,这120万亿不可以平均,2%集中在金葵花用户手中,刺激老百姓的消费又能有多大效果?否则,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浪高过一浪的政策刺激不起来消费了,七月份的消费指数就是证明。
正是因为老百姓的收入不足,消费起不来,所以才会引起需求不足,才会引起生产过剩。大批的民企在关门,更多的企业实际上已经是僵尸企业,救不了,救了也没意义,这样的经济没法“拼”,因为,生产已经过剩,唯有竞争淘汰。
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老百姓的收入不足?
用经济学的语言说,就是居民收入在GDP的比重过低,劳动报酬占比低,消费占比低。主要是低效且非中性的投资拉动所引起的,其次是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过低,社会保障这一块与西方发达国家比,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投资拉动主要是国企担纲,国企只支持了7%的就业,国家资本的投资带动的收入增长有限,所以,国家资本的干预,是一种体制优先的非中性选择,传导不到民企与民生。国企业不差钱,不差项目,不差政策,而民企相比之下,是同一个市场经济下的两重天地,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裁员降薪,劳资关系也日益紧张。这决定了,在相当的时期内,难以大幅提高劳动者的第一分配收入。
第二次分配收入,当然要靠财政。这一块在经济上升期没有抓住时机,全面提升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机制,现在楼市萧条,财政也很紧张,这就决定了中国居民收入在GDP的占比偏低了,2022年为43%,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二十个百分点。
可以说,目前的经济结构,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收入,也就谈不上经济的复苏,经济的好与坏不能只看GDP,民生好才是真好。
至于问题提出来了,怎么解决?
这是网友们经常提出的疑问,其实,解决的办法已经在问题中,一切只在是否愿意解决。
关键词: